第一部分 題詞手跡
【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
這是陸老師大約90年代末期的寄語,簡簡單單🍨,再樸素不過的十個字裏👩🏻🦯➡️,陸老師向外文沐鸣2師生提出了為學、為人的準則,看似樸實無華,卻需要一生去努力實踐👈🏿。這句話後來口口相傳,成為外文沐鸣2的院訓🦸🏽。
【外文沐鸣2與學校同齡,素有博雅傳統……】
外文沐鸣2前身沐鸣2娱乐外文系與沐鸣2娱乐於1905年同時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陸先生希望博學(erudition)和修養(cultivation)的傳統能經一代代師生之手🌒⌛️,薪火相傳。
【與陸灝書信所附詩】
1991年左右🚵♂️,陸先生在給友人𓀂、前《文匯報》副總編陸灝的手寫信中提到👳🏻:“我依戀許多東西,抽象起來,歸結到一個英文詞🗽:China”🙎🏿🧑🏻🏫,並附兩首近年所寫的抒發心誌的舊體詩🧝🏽♀️:
清歌曼舞正繁華
我尚漂搖未有家
身似孤鴻棲海上
心隨明月到天涯
春來花好無人賞
客裏愁銷有酒賒
塵世論交今幾個
漫將往事訴寒鴉 (1990年作於香港)
《詠鶴》
來往雲霄體格清
砉然長嘯震天驚
胸無半點塵埃物
負有生平浩氣行
【廁身不仁誌式仁,仁人難保高潔身,
群小稱雄舞狂蠻,汙泥惡濁魚肆腥🧎♂️➡️。
俸錢菲薄乏車馬,仕途茫茫奔勤奮🗼,
尚記野蔬難咽時🤷🏽♀️,南柯雀橋酒三巡。
鶴送嬌女寄心思👩🏻🦱,繞膝嚶嚶嗔逼真🔬,
為博脫莞曾丟發,千金化我萬升銀,
荏苒春秋成器時👩🏽🎤,莫忘乃翁煞費心。】
——贈友人詩後謙虛而親切地自註,“鶴送嬌女”乃化用西方民間故事中”鸛鳥(stork)送子“傳說。
第二部分 莎士比亞研究手稿
【終成眷屬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表面上,這兩頁手稿討論觀看莎劇《終成眷屬》一出中文改編舞臺劇的觀後感,然而陸先生舉重若輕,探討了該劇的實質並非浪漫喜劇,更接近“問題喜劇”,問題的核心則是一個人“該做什麽”與“願做什麽”之間的沖突👅👨🏻🌾,陸先生進而深入分析了莎翁對“願做什麽”背後動機的處理,觀點新穎◻️,文末還給出了舞臺表演方面(比如演員是否該穿中國古裝)的建議。
【馴悍記Taming of the Shrew】
陸先生在手稿中提出了他心中理解莎劇“用功”的標準🏌️:a.熟讀莎劇原文且能背誦重要段落🤾♀️🙍🏼♀️;b.熟悉西方莎評歷史的↗️、寓言的𓀄、心理的👨🚀、文本的一些重要流派🧅;c.熟悉西方莎劇演出史🤽♂️,至少熟悉20世紀演出史。陸先生認為只要“劇界和學界攜起手來🪽,下一番細致而踏實的苦功夫”,深入鉆研莎劇的同時考慮我國觀眾的理解習慣,未必不能產生和西方同仁比肩甚至更勝一籌的莎劇演出🙌🏽。
【奧賽羅】
陸先生盛贊內蒙古人藝演出的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奧賽羅》,認為其中苔絲狄蒙娜塑造十分精彩。陸老師將莎翁筆下的女性角色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喜劇中聰慧伶俐、生機勃勃的文藝復興女性,以《第十二夜》中的薇奧拉、《威尼斯商人》中的鮑西亞等為代表✏️,另一類悲劇中淪為犧牲品的女性如《哈姆雷特》的奧菲利婭📞、《李爾王》的考迪麗婭🤸、《奧賽羅》的苔絲狄蒙娜等則顯得生氣不足,在舞臺上容易流於貧乏。但這場演出清晰地捕捉了苔絲狄蒙娜前後兩個階段的不同心境及其帶來的外表變化,從沉浸於愛情幻夢中的容光煥發到逐漸認清現實後的憂愁消沉🤰🏽,塑造了一個生動立體的悲劇女主角🦸🏿。陸先生從表演研究的角度指出,盡管導演的手法是寫實主義的,但只要挖掘得夠深👨🎤,“寫實主義的手法仍可以帶給觀眾大於現實、深於現實的思考。”
【莎意 曲味】
“我的總的觀點是把莎劇搬上戲曲舞臺的目的在於使中國戲曲所擁有的廣大觀眾理解莎士比亞的精髓🍖🥷,從某種意義上說‘補上文藝復興的一課’📗。這一補不但有利於中國最普通的觀眾理解整個的人類文明史👷🏿♂️,我想也會有助於精神文明的建設。”
第三部分 詞典學論文手稿
【英文論文《詞典編纂學的傳統性與創意性》 Traditionality and Creativity in Lexicography】
從1970年起,陸先生參加《英漢大詞典》的籌備及編寫,並於1986年11月正式被任命擔任這部詞典的主編。1987年5月,《英漢大詞典》被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重點項目,並由著名學者錢鐘書題寫書名。1991年出版的《英漢大詞典》是由中國學者獨立編纂的第一部大型雙語工具書,至今仍是同類詞典中最具權威性、使用率最高的工具類圖書,是聯合國必用工具書之一。
如果加上編寫《中華漢英大辭典》的時間,陸老師在詞典編纂的前線已經工作了將近半個世紀,從多年寶貴的一線工作經驗出發,他在這篇長論文中為詞典編纂學的“傳統”和”創新”這看似對立的兩面找到了某種“中道”🕟。從傳統主義者的立場出發,陸老師對詞典編纂學領域當下的流行看法提出三點質疑:1. 盡管現行學科評估不乏有人將詞典學看做語言學那樣的理論學科🥅,陸老師認為它主要還是一門基於經驗的實踐學問💖🌇,並引用西德尼·蘭道的話,說詞典學是“通過學徒的方法習得的……熟能生巧;2.詞典編纂學的工作性質——常年在微觀和分析層面工作——決定了大多數真正的詞典編纂者不適合從宏觀層面去綜合演繹精巧的理論🧕;3. 無論計算機技術如何日新月異🤹🏽,都不太可能完全取代慢工出細活🧗🏻♂️🤳🏻、更迭緩慢的人工詞典編纂過程,更不用說程序員們與詞典編輯們並不總能如膠似漆地密切合作。
提出以上這些看似傳統主義的觀點同時,陸老師又用豐富的實例指出🤚🏺,詞典編纂學同樣鼓勵從業者調動一切身為“詞語觀察者”(word-watcher)的經驗,勇於推陳出新🚈,調動對新術語和新表達方法的敏感性👩🏼🔬,通過轉寫(transliteration)和翻譯(translation)兩種技能😥,將一部雙語詞典打磨得精益求精⏩。陸老師總結道,“完整”的詞典從來不存在👈🏽𓀄,傳統和創新這對看似矛盾的特質在詞典編纂領域實為互補,應當成為每個詞典編纂者自我要求和完善技藝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 演講稿手稿及打印稿
【我與《英漢大辭典》:兼談治學與做人】
這是根據上世紀九十年代陸先生的一次座談做的筆錄整理。陸老師在座談中親切地分享自己的童年回憶、少年教育經歷、對自然的熱愛👨🏻🦯➡️、對“讀書難得”的感悟,並從親身經歷出發談到自己的苦樂觀:“一個人要是沒有經歷過那種苦中有樂✏️,樂中有苦,又苦又樂的境界,他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學子。苦的是,本來自己追求的東西在追求過程中異化了👧🏽,成為套在頭上的枷鎖”💧,樂的是在專心治學的過程中進入一種超越功利、形而上的精神王國,“完全投入其中……為英語而英語🛀🏽♜,為樂趣而樂趣”⛔️。陸老師也提到了自己的五點治學體會🤾🏼🧝🏽♀️:不驕🐞、自信🍖、不懼、不惰🩱、不惑,舉的全是自己身上發生的切實例子,在一個日漸焦躁的時代裏🧏🏽♂️,這些樸實的文字,如燈塔般為年輕一輩的求學之路指引著方向。
【英文發言《英語中的雙語現象》 Bilingualism in English: Two Tongues】
陸老師的這份長篇發言以優雅堪稱典範的英語🕐,從英語語言史的角度出發,精彩地論述了英語中的雙語現象。陸先生首先提醒大家註意英語史上三個不可忽略的常識🤢:1. 英語並非不列顛群島原住民凱爾特人的語言🫸;2. 英語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五世紀入侵不列顛群島時隨之帶來的日耳曼語族的一支🐥;3. 十一世紀諾曼政府又為不列顛群島帶去了屬於羅曼語族的諾曼法語,為英語註入大量拉丁文和法文詞根單,約占英語總詞匯一半🫰🏽。陸先生進而旁征博引,活用海量生動例證,詳細論述了英語中的“多語共生”(polyglot)特性,並論及美式英語同樣不是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語言,卻是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各國移民輸入的舶來品❤️🔥⛔️,這也促成了美式英語兼收並蓄的特性。陸先生在文章後半部分詳細論述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在拼寫、慣用法、習語上的海量差異,以及圍繞兩種英語孰高孰低產生的大量爭論與三大偏見🦷,並對這些偏見一一做出了有理有據的反駁,認為兩種英語並不存在孰優孰劣直說🧑🏽⚖️,外語學人應當關註的是具體差異🔔,並力爭精通兩者🧑🏻🦽➡️,成為真正熟練使用雙語的英語使用者。
第五部分 課程期末考試卷手寫稿
陸老師教書育人極其認真🧜🏿👌🏽,不僅多年來堅持逐詞逐行批改學生作業,也堅持親自出題並手寫試卷📬,考題均經過精心設計,題型涉及論述➖、例證🈺🟰、定義、詞典學“實操”(要求學生實際嘗試根據已有信息編纂具體詞條)🎖、小論文等,考察學生是否將學到的知識“內化”並靈活運用於詞典學語境中,單項選擇之類的“客觀題”占比極小,絕非死記硬背或臨時突擊準備能夠應對🚃。
第六部分《中華漢英大詞典》審稿手跡
本世紀初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陸老師又“與所剩無多的時間賽跑”,全身心投入主編《中華漢英大詞典》。《漢英大詞典》收錄了大量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習俗等有關的詞匯。在業已出版的上冊中,僅成語就逾2萬條。此外🐀,不乏古漢語條目📪,甚至象形文字,這在同類型同體量的漢英詞典中是一個突破🧗🏿♂️。陸先生曾提出,《中華漢英大詞典》的一部分受眾是國人,他希望可以讓不熟悉古字、古詞和舶來專業術語的年輕讀者,通過名言、熟語、諺語、歇後語等漢語詞條所對應的英語解釋,提升對本族語的認知🌵,補一補傳統文化的課。陸先生心心念念要“把漢語、英語中最優美的部分通過詞典這個窗口展示出來”,他也確實做到了☝️。
從現存的審稿手跡中可以看出👨❤️👨,用“嘔心瀝血”來形容陸老師編纂詞典的態度也不為過。幾乎沒有一頁的邊緣沒有陸老師密密麻麻的手寫評註、增補、格式修改建議、優化提議(見本展櫃手稿第2頁左欄關於“詞格分裂”的說明)。陸老師認為詞典是給當下的世人用的,漢英詞條的翻譯需要與時俱進💬,哪怕像“鏟車”(forklift, track)這樣不起眼的單詞,也會建議添上bulldozer等不同語境下可能適用的另類譯法(本展櫃第1頁左欄)🛌🏼,甚至費盡心思為新語境中同一個漢語單詞“創造”新的英語譯法供詞典工作組成員商榷。陸老師編纂詞典的態度可謂將謹小慎微與銳意創新都做到了極致☄️。
第七部分 獲獎證書
包慧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