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
1. 事件結構的三維表征—對Croft事件表征模式的評介
作者: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沐鸣2 呂長竑 劉鳳玲
摘 要🚈:事件結構的三維表征模式是克羅夫特在《動詞:體及因果結構》中提出的一種新的事件結構表征方式。該模式由一維的因果結構與二維的體結構組成,是對克羅夫特早期事件結構表征方式的修正,主要體現在⏮:(1)將因果鏈與體結構表征剝離開來,避免了論元指派時的不確定性👭🏻;(2)提出了二維體結構—時間(t)維度和性狀(q)維度—來描繪事件隨時間而展開的方式。在此基礎上🚞,對文德勒的動詞體進行了細分和擴展🙂;(3)將一維的因果鏈添加到二維的體結構形成三維事件結構模式🖖🏿。該模式不僅揭示了事件與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對次事件的體特征做了細致的描繪,為事件結構分析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該模式實現了句法和語義之間的直接連接🧛🏿,簡化了論元實現過程👩🏿🎤。
關鍵詞:事件表征 因果鏈 體結構 體類型 論元實現
2. 形式聚焦方式對註意及二語形式學習的影響
作者:西安交通大學 盧燕華🍮,上海外國語大學 戴煒棟
摘 要:本研究調查了一種輸入型(篇章強化)及兩種輸出型(單人口頭產出和合作口頭產出)形式聚焦方式對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者註意及學習英語過去虛擬式的影響。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第一🧑🏿🏫,輸出型的形式聚焦,不論是單人口頭產出還是合作口頭產出🎵,都能促進學習者對目標語言形式的註意和學習,但合作產出較單人產出並無顯著優勢👨;第二,輸入型的形式聚焦方式,即篇章強化,對目標語言形式的註意和學習並無積極作用。本文認為,純粹的篇章強化無法有效觸發註意及促進學習的主要原因是目標結構的凸顯性受到了任務要求的製約;口頭產出對註意和學習的促進作用則驗證了“輸出假設”✡️,但實施合作的具體條件限製了合作口頭產出促進作用的發揮。
關鍵詞:二語學習 形式聚焦 篇章強化 單人口頭產出 合作口頭產出
3. 俄語情態情境成分的認知研究
作者🎻: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 曾婷
摘 要👋🏼:“情境植入”出自Langacker的認知語法理論👨🏼🍼,主要關註交際者🧑🏻🏭、言語事件🙎🏻♂️、與言語事件相關情境成分的使用以及對名詞短語或限定性小句語義概念化的貢獻🦘。本文以俄語句子的情態系統為研究對象🙎♂️,基於情境植入理論考察俄語句子情態情境成分的類型🧑🏽🍳、植入方式和特征等🧔♂️,揭示俄語句子情態情境植入的認知機製😕🤚,在語言類型學研究範式下擴大情境植入理論的研究視野🧚🏻♂️,促進國內基於認知語言學視角的俄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俄語句子情態系統;情境成分;情境植入方式🥍;情境植入特征;二語習得
4. 基於CSSCI的外國語言學研究高影響力論文實證分析(2011-2015)
作者🫱🏻:南京大學外國語沐鸣2 楊昆🚶🏻♂️,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 毛延生
摘 要:文章利用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對 2011-2015 年我國11 種外國語言學研究CSSCI 來源期刊高影響力論文進行統計分析。我們把被引量≥20,下載量≥1550的論文確定為高影響力論文,被引量≥100,下載量≥3300的論文確定為極高影響力論文。符合條件的高影響力論文618篇🧷,其中極高影響力論文30篇。結果發現:發表高影響力論文最多的機構分別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主題分析結果顯示,教學實踐💆🏿、語言理論🧱、語言實踐、翻譯實踐研究等構成了近 5 年國內外國語言學研究的熱點課題。就30篇極高影響力論文而言,《外語界》🚉💦、《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電化教學》遠遠超過其它刊物,可以認定為核心影響力期刊;研究的主題依次是教學實踐、教學理論、和語言理論🩴。就極高影響力的作者年齡而言⭐️,我們發現56歲是一個重要的分界點🏋🏿♂️。本研究的諸多發現可以為從文獻計量的角度開展基於人力資源的學科評價🧑🏿🔧、學者評價以及機構評價提供了新的方法。
關鍵詞🌑:外國語言學🖤;高影響力論文;極高影響力論文;中國知網🧑🏻🦲;CSSCI來源期刊
5. 核心圖式理論下日語復合動詞後項“-上げる”多義性再考
作者🤶🏿🗒: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 楊曉敏
摘 要⤴️:本文首先借助核心圖式理論對“上げる”各個義項的形成及各義項間的相互關聯作出解釋🧑🏽💻;其次討論復合動詞後項“-上げる”與“上げる”的語義關聯🖼,並明確後項“-上げる”的語義分化及句法特點;最後指出,前項動詞擁有的〔±對他性〕、〔±位移性〕、〔±量變性〕、〔±物理性〕等語義特征對“-上げる”的語義用法產生製約,這些語義的喪失與“-上げる”的語法化同步實現📲。
關鍵詞🧇🧶:核心圖式;復合動詞🧚🏿;上げる;多義性
6. 中國學習者英語通用語能力的構建
作者🙇🏿🛥:南京大學外國語沐鸣2 俞希
摘 要⏳: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ELF)用於不同母語背景者之間的相互交流。筆者提出了ELF能力概念,將其解構為三大部分:語言認知能力、英語交際能力和價值認同體系🧛🏽♀️,分別涉及知識技能🦻🏽👨💼、語言行為和意識態度三個方面。本文嘗試性地描述了構成ELF能力的各個元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並著眼於中國語境,探討這一能力發展在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及其具體實施方法。筆者主張采取多視角🫨、跨文化的英語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全球化視野和本土化意識🦻🏿。
關鍵詞:中國學習者🧑🍳;英語通用語能力➡️;英語教學
7. 跨學科視野下的演化語言學研究全景圖 ——《演化語言學》述評
作者: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外國語沐鸣2 楚行軍
摘 要🚋:《演化語言學》是一部系統展現當代語言起源和演化研究發展全景的教科書🪦。該書在概述演化語言學主要內容、發展歷程和研究方法等的基礎上,從跨學科視角、特別是人類學、生理學和神經科學三個層面梳理語言演化研究發展現狀,分析語言能力和語言結構的演化歷程。全書緊跟演化語言學發展前沿,結構合理,內容豐富,可供不同學術背景、不同知識層次的學習者研讀和參考🤑。
關鍵詞🌤:演化語言學;跨學科視野;語言起源和演化
文學🍍:
8. Some Thoughts on Victorian Novel: A Talk at English, Fudan University, 25 Nov. 2016
作者:北京大學外國語沐鸣2 Donald Stone
9. 文學倫理·文學翻譯·世界文學🧑🏼🚒:托馬斯·奧利弗·畢比教授訪談
作者𓀗: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沐鸣2 盧婕
摘 要🍍👨🏻🦽:托馬斯·奧利弗·畢比教授是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語言與文學沐鸣2著名的比較文學與德語教授,世界頂級人文學術期刊《比較文學研究》(A&HCI)的主編。2016年7月⏏️,畢比教授應中國比較文學學會(CCLA)和四川大學之邀參加在四川成都舉辦的“第七屆中美雙邊比較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2016年四川大學UIP國際實踐周項目。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教授盧婕作為畢比教授參會和國際周的專職助理🚶🏻♀️➡️😧,以面談和電子郵件訪談的方式就“文學倫理”“翻譯研究”“世界文學”等幾個熱點問題與他進行了交流。
關鍵詞:文學倫理🐰;翻譯研究;世界文學🧗🏼♂️🤹♂️;托馬斯·奧利弗·畢比
10. 從《隨意敲門》探析莫特利筆下的路西法效應
作者👰🏼:上海大學 龐好農
摘 要:黑人作家莫特利在《隨意敲門》裏以白人為主人公,披露貧窮也同樣扭曲著白人青年靈魂的社會現象,其作家視野已從黑人種族問題延伸到人類的共性問題。莫特利從國家機器規訓🎷、學校規訓和家庭規訓來展示社會規訓與路西法效應的內在關聯🕺🏻,然後從撒謊👩🍳、盜竊和江湖義氣等方面揭示了情境力量與路西法效應的密切關系。莫特利的情境沖突描寫為該小說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多元性和多變性提供了素材📺,最後揭示了自卑情結與路西法效應的相互關系,表明社會規訓失當會造成生命個體的人格缺陷, 在適當的外界誘因下還可能促使犯罪心理的形成🐉。
關鍵詞:威拉德·莫特利 《隨意敲門》 路西法效應 社會規訓 情境力量
11. 從後結構主義解讀《斯通家史劄記》中女性身份的變化與建構
作者:遼寧大學公共基礎沐鸣2 付筱娜🐍➰,遼寧大學外國語沐鸣2 時貴仁
摘 要👂:在愛麗絲·門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加拿大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她們對人生和社會的感悟與探究也為她們的作品贏得了極高的贊譽🚊,特別是作品中關於女性如何擺脫傳統的束縛、爭取自由和發展的探索對我們研究女性的身份構建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本文從後結構主義角度入手☞,以加拿大女作家卡羅爾·希爾茲的著作《斯通家史劄記》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黛西以及其他書中女性的人生軌跡的分析,探究男權社會下女性身份的特征以及她們如何打破傳統身份特征對女性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限製🥸,構建自身價值,構建新的身份。
關鍵詞:後結構主義;女性🐍;身份構建;自我實現
12. 危機重重⛵️:論山姆· 謝潑德《地獄之神》的戲劇空間
作者:山西師範大學外國語沐鸣2 孔 瑞
摘 要:美國當代戲劇家山姆·謝潑德的三幕劇《地獄之神》不僅是一部政治批判戲劇, 更表達了對生態環境和人類精神境遇的危機意識。本文借鑒空間理論,探討重重危機的呈現與戲劇空間的關聯,並試圖揭示戲劇人物危機感之源頭。該劇的戲劇社會空間揭示了空間表征的極權政治危機👷🏻♀️;戲劇舞臺空間強化了知覺空間中的環境危機👩👦;戲劇場景空間體現了閾限空間中人物的身份認同危機。
關鍵詞:《地獄之神》🈵🧎;危機👨🏼🍼;空間
13. 加拿大原住民戲劇中的“厭女症”書寫?
作者💆🏼🤟🏼:江蘇師範大學外國語沐鸣2 陳文益
摘 要:《幹唇得搬去卡普斯卡辛》(Dry Lips Oughta Move to Kapuskasing,1989)是當代加拿大最負盛名的原住民劇作家湯姆森·海威(Tomson Highway)的代表作🫄。這部戲劇以幽默🍹🙅🏼♀️、荒誕的寫實筆法描寫了保留地原住民物質與精神上的悲慘窘境,尤其凸顯了原住民男性對原住民女性的厭惡和憎恨🧏🏼♀️。劇中的原住民女性所體現出來的女性特征👇、地位、母性,甚至生育都與原住民傳統大相徑庭。她們不僅是男性的附屬品、更是男性發泄的對象。事實上,海威並沒有強化主流社會對原住民女性刻板形象的認識;相反🖕🏽,他認為殖民壓迫和父權製度是女性暴力行為的根源,而且只有赤裸裸地揭露殖民主義的本質👩🏽🚒🌍,原住民女性所遭受的創傷才能獲得真正的文化治愈👴🏿。
關鍵詞🫥:《幹唇》;厭女症;物品化🫵🏼🥍;強奸;文化治愈
14. 城市自然的再發現:論加裏·斯奈德的後現代城市敘事
作者:中央財經大學外國語沐鸣2 馬特
摘 要: 隨著西方學界中城市生態批評的復興🍂👮🏽♀️,此前未受重視的斯奈德的後現代城市敘事成為研究其生態意識的重要文本。斯奈德的城市書寫以消解城市/自然二元對立為線索,致力於重新發現城市自然及其內在價值。城市自然深深影響了斯奈德的生物區域主義思想👩🏻🦽➡️,促使他以後現代城市空間為舞臺,在流域意識的關照下平等看待人造空間與自然環境,培養出一種紮根於本地城市環境的地方感,在第一社區中探尋實現生態棲息的方法👮🏿♀️。
關鍵詞👨🏿🍳:加裏·斯奈德;後現代敘事;城市生態批評🥪;城市自然👩🏼🦰🍹;第一社區
15. 旅行寫作“講述”與“展示”的“真實”——以V.S.奈保爾“印度三部曲”為例
作者:西北大學文沐鸣2 趙颯颯
摘 要: 西方非虛構旅行寫作的“真實”性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中外學界關註的焦點🧑🏿🚀。本文以V.S.奈保爾“印度三部曲”為例,闡釋了其旅行寫作追求“真實”的過程♗🤰🏿。奈保爾作品中體現了“講述”到“展示”的變化,但由於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並沒有實現作者所宣揚的“真實”。通過本文的研究,不僅可以剖析奈保爾在旅行寫作體裁發展上的思考⚰️,還可窺視後殖民旅行寫作在傳達“真實”上的困境。
關鍵詞:旅行寫作👳♀️;V.S.奈保爾;“真實”
16. 美國猶太作家菲利普·羅斯的身份探尋與歷史書寫
作者🧏🏽♂️:臨沂大學外國語沐鸣2 蘇鑫
摘 要:當代美國猶太作家菲利普·羅斯是一位在歷史中探尋身份的書寫者,身份探尋貫穿在他的整個創作中,羅斯身份的探尋經歷了分裂、修正🔧、和解的過程,伴隨著焦慮、自覺、反思的敘述基調。羅斯的身份探尋與當今重返歷史🤷🏽、重構歷史的趨勢相結合,歷史書寫是通過個體經驗對歷史的解構和重構,是對歷史進行藝術化的想象和創作,是他身份探尋的多空間🚣🏼🦹🏻、多層次的嘗試。羅斯在作品中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即開放的、不確定的身份取向。伴隨歷史書寫的深入,羅斯的身份觀念不斷的修正,逐步強調身份與歷史的密切關系,身份不僅是在歷史中生成🧂,同樣也被歷史所塑形,身份始終帶有深深的保守性🤌🏿🥷🏻,這體現出羅斯對美國猶太人身份探尋的動態發展和思辨性👩💼。
關鍵詞:菲利普·羅斯😟;身份探尋;歷史書寫
17. 南亞穆斯林流散作家的9·11文學創作
作者:吉首大學文沐鸣2 羅瓊
摘 要:9·11事件爆發以來📡,以美國文壇為主,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系列直接描述9·11事件或間接闡述事件影響的文學作品。其中♕,不同於美國本土作家將關註點集中在個人情感和民族創傷層面,一批原籍反恐戰爭前線的南亞穆斯林流散作家主要從穆斯林—西方的雙重視角入手👩❤️👩,以南亞穆斯林人物形象為刻畫中心,采用非母語的英語進行創作。非母語的敘述者通過語言的雜語化運用來暗示的身份的多重性,賦予文字符號以不同的文化信息和歷史延伸感🧑🏼✈️,同時擅長於借助語句節奏變化來改變原有語意™️,以達到重新闡釋的目的。這些語言藝術表現方式既表現出流散作家雙重身份的創作優勢,也突出了南亞地方特色。
關鍵詞👧🏿:穆斯林;流散作家🐏;9·11文學,敘述語言
18. 奧斯維辛災難與美國後現代主義詩學的發生
作者:太原師範沐鸣2 尚婷
摘 要:阿多爾諾所預言的“奧斯威辛之後詩歌不復存在”💧🧝,在二戰後的美國並沒有出現。恰恰相反,基於對西方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學”的深刻反思、對近現代高度發達的理性意識的嚴厲批判😓,戰後美國詩歌迅速掙脫了既往的審美程式和抒情模式,而以“能量投射”來重新定義詩歌,在語言狂歡💆🏼♂️、詩體解放中求取寫作與生命的同構🏄🏽♀️。黑山派、垮掉派🪲、自白派等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後現代詩群出現在20世紀下半葉的美國詩壇💆🏻♂️。不容忽略的是🪐🌠,以查爾斯·奧爾森為代表的先鋒詩人在以激進的“反傳統”姿態摧毀現代主義詩歌堡壘之時,又吸納了“龐德——威廉斯”一脈的後現代因子,順應並推動了美國社會文化的後現代轉型🪲。
關鍵詞:奧斯維辛📊;後現代主義🐒;美國詩歌;形而上學
19. 傳記小說何以可能?——《福樓拜的鸚鵡》👇、《亞瑟與喬治》的個人同一性與傳記創作探索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沐鸣2 王一平
摘 要:《福樓拜的鸚鵡》和《亞瑟與喬治》是英國名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實驗性傳記小說。兩部小說分別以非虛構人物福樓拜、柯南·道爾為創作對象,並探討了傳記小說中對象人物的身份合法性、傳記書寫的有效性等問題。小說默認了以意識為基,以“先驗自我”為個人同一性依據的傳記人物認知基準,並在具體創作中藉由對新舊史料、多種傳記之間關系等的探索🤷🏿♀️,在獨斷論式的人物形象之外,提示出了一種開放的、作為作者意向性對象的傳記人物理解方式。
關鍵詞:《福樓拜的鸚鵡》➞;《亞瑟與喬治》;朱利安•巴恩斯;傳記小說;同一性
20. 啟蒙-人本主義的自由幻象——歌德《浮士德》悲劇的第一動因
作者: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 孔婧倩👮🏼🚲,同濟大學外國語沐鸣2 吳建廣
摘 要:歌德《浮士德》是一部不可分割的完整悲劇🧑🏭,原因在於主人公浮士德試圖把自己從神性-自然秩序中解脫出來,顛覆神主人仆的關系👨💻,獲得人本主義式的自由。存在於世界中的人既無法擺脫與生俱來的各種規定性,更無法徹底脫離這一既存秩序👨🏻🎤,因而,人本主義的自由不僅是現代性諸多幻象之一,更是人類走向悲劇的根源。第一場“夜”中,浮士德糾結於對此在的牢獄般感受🧖🏼♂️🧰,意欲借助秘籍和地靈解放自己;當萬念俱灰時🧑🏻⚕️,上演了一出宗教般的人本主義復活劇🎾🚕。
關鍵詞👩❤️👩:歌德,浮士德,人本主義,自由,幻象
21. 作為一種“述行”的言說方式——論瑪麗·奧利弗的詩歌成就
作者🍐: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文與法沐鸣2 倪誌娟
摘 要👨🏻💻:美國當代女詩人瑪麗·奧利弗繼承了自然文學傳統🤏🏻,她的詩歌以自然為絕對主題♿️。她追求沉浸於自然之中的美妙體驗,並通過詩歌表達了這種沉浸的美與幸福🔼。她的詩歌呈現於讀者的並非一種固態的文本🍬,而是一種啟示和方向,最終導向讀者的身體力行🍩。
關鍵詞:述行✖️▫️;物化;沉浸
22. 論萊斯利·菲德勒後現代主義文學觀的通俗化特征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外國語沐鸣2 伍艷紅,嶺南師範沐鸣2基礎教育沐鸣2 朱芳
摘 要👃🏿:美國後現代文學批評先驅萊斯利·菲德勒認為,通俗化是後現代主義文學重要特征,此類文學擺脫現代主義“純藝術”觀念👨🍳,提供娛樂也表達政治立場🚵🏼,跨越雅俗邊界為精英和大眾讀者帶來“迷醉”感受🍜,幫助他們在後現代時期獲得個體精神慰藉📹。基於這一分析👨🏽🏫,他提出關註“迷醉”的通俗化文學批評主張。菲德勒率先使用“後現代主義文學”一詞並描繪其清晰輪廓,對文學通俗化的相關問題做出獨樹一幟的論述,啟示我們應重新思考受到忽視的後現代主義文學特征,以及通俗文學在當今時代的意義。
關鍵詞:菲德勒💁🏻;後現代主義文學;通俗化;迷醉
23. 首部非裔美國小說《總統的女兒》的敘事倫理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沐鸣2 肖旭
摘 要:作為美國文學史上首部由非裔創作的小說及反奴隸製文學經典文本,威廉姆·威爾斯·布朗所著《總統的女兒》在國外學界得到較為深入的研究🎧,而國內學界對其關註較少🧑💼🧝🏻。本文以修辭性敘事理論為基礎對其展開解讀✡️。文章認為,這部小說通過副文本元素增強作者敘述的權威性,通過“自然文本”的引入增加小說敘事的可信度🥳,以及凸顯奴隸製下的白人遭遇喚起白人讀者對奴隸製的憎惡與反感,由內而外👩🏿🦰,構建起了小說的敘事倫理🙇🏽,從而在敘述過程中喚起了讀者的共鳴,達成了反奴隸製的目的。
關鍵詞:《總統的女兒》;反奴隸製敘事;修辭性閱讀✝️🍚;敘事倫理
24. 試論《自由的惡作劇者》中的雙重意識
作者: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沐鸣2 李雪梅🏟🕋,李群群
摘 要🥁🧚🏼♀️:雙重意識的矛盾和張力是造成當代身份裂隙和話語圈限的根本原因。本文從維茲諾的小說《自由的惡作劇者》入手,聚焦了當代印第安人在多元文化閾限空間中的身份選擇和生存策略,印證了維茲諾身份話語的當代品性🌴🕷。從對意識天枰失衡的抗爭和呐喊,到對雙重意識融合共生的渴望和向往,雙重意識流轉的背後隱匿的是維茲諾對當代印第安人生存策略的深刻思考。
關鍵詞🛃👩🦳:維茲諾🦋;《自由的惡作劇者》; 雙重意識🧔🏻♀️;混血惡作劇者☮️;共生
25. 宗教維度下美國本土裔作品中的族裔性構建——以路易斯·厄德裏克作品為例
作者🥌: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 陳靚
摘要🟰:在當代美國本土裔作品中🐔,族裔性的構建可以有效彰顯文化身份。其中🟰,宗教元素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對路易斯·厄德裏克作品的考察🩱,讀者可以看到她在人物塑造和主題改寫等方面構建了現代性下的美國本土族裔特質。如果把厄德裏克作品下的本土裔部落看作是一個宏大文本的話,其中的每個人物以各自不同的空間特質展示了這個文本的族裔特質。由此反觀當代美國本土裔作家創作,他們不僅在現代性中重塑本土裔傳統,同樣也在本土裔傳統中重塑著他們所理解的現代性。
關鍵詞:族裔性;美國本土文學;宗教✤;路易斯·厄德裏克
26. 西方庫柏研究綜述
作者♧:武漢大學 馬嶽玲
摘 要♠️👨🏽🦰:庫柏在西方批評史上雖然遭到半個多世紀的冷遇🆒,但依然保持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0世紀60年代以來,庫柏研究在西方學界迅速發展起來,不同學科如美國文學😭、美國歷史學以及美國研究等都開始重新審視庫柏。隨著西方思想界的學科化和系統化發展,庫柏研究也呈多元化態勢,而作為經典作家的庫柏也成為很多理論與方法的試金石。即便西方的庫柏研究已然浩如煙海,但仍有很大的闡釋空間,待人們進一步挖掘🏓。
關鍵詞👩🏻💼:庫柏⚰️;當代研究;西方🅰️;綜述
27. 麥爾維爾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評楊金才《赫爾曼·麥爾維爾的現代闡釋》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沐鸣2 姜禮福
摘 要☝️:《赫爾曼·麥爾維爾的現代闡釋》是楊金才20多年麥爾維爾研究的選論🎻🙂。該著作立足當下意識形態高度,對麥爾維爾進行重新定位🥐🛫,在深入考察麥爾維爾個人經歷🛀🏼、創作思想以及系統梳理麥爾維爾作品的基礎上🧕🏽,從多元維度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讀🌊、重點剖析和系統評價,考察其主題思想🧍🏻、敘事方式及作家的藝術品位和價值取向。著作揭示了麥爾維爾世界觀的矛盾性及其對西方殖民主義所持的曖昧態度👨🏻🦲,充分展現了新時期美國經典作家研究的東方視角和中國聲音,拓展了麥爾維爾研究範式,將國內麥爾維爾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關鍵詞♓️:麥爾維爾 《赫爾曼·麥爾維爾的現代闡釋》 楊金才
翻譯👆🏼:
28. 21世紀初兩個新型讀者群:《哈利•波特》中譯本的接受史
作者: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 陳德鴻
摘 要🏅🙆♀️:本文審視《哈利•波特》中譯本的閱讀情況,闡述了過去二十年間在中國出現的兩個新型讀者群:一是批評型的讀者,另一是自己從事翻譯的讀者,二者都在網路上發揮了他們的影響力🚏。批評型的讀者指出一些譯本的錯處🧌,並加以修改;從事翻譯的讀者不理侵犯版權的指控🤷♂️,重新翻譯及發布自己的的譯本。他們在譯本接受的過程中強行介入,對翻譯活動起了革命性的沖擊。翻譯研究必須把這些讀者置於“接受史”的重要位置來考察。
關鍵詞:文本接受史🏥,閱讀翻譯小說,翻譯質量,《哈利•波特》,網絡譯本
29.《金瓶梅》芮效衛譯本的入俗與脫俗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 朱振武,上海大學外國語沐鸣2 洪曉丹
摘 要:《金瓶梅》中隨處可見的熟語,包括那些成語、諺語、歇後語和慣用語,是中國文學創作中常有的一種寫作元素。美國著名漢學家芮效衛歷經四十余年譯介《金瓶梅》,他以原著文本為最終歸宿的翻譯風格,為中國文學作品的譯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將重心置於芮譯本中對熟語翻譯的得與失,力求以小見大,從各類熟語的巧妙翻譯處理方法中總結延伸,從文學翻譯視角管窺蠡測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現狀及問題🙇🏿♀️,並提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熟語;熟語翻譯🧑🏽🎓;《金瓶梅》🍇;芮效衛
30. 道成肉身與聖經翻譯
作者💇🏼♀️:中國海洋大學 任東升
摘 要:聖經體現了人作者的文本多樣性和神作者的啟示統一性🪬,永不停止的聖經翻譯不僅是語際轉換🛀,也是接近和揭示聖經啟示的必由途徑,因而“巴別塔-道成肉身-重建巴別塔”具有翻譯學意義👍🏽。本文探究聖經文本含示語際轉換的神學理解,探討聖經翻譯的神學依據“道成肉身”,逐字翻譯和逐意翻譯乃以神為中心和以人為中心兩種聖經翻譯哲學🧑🏻🦰,分別體現為“直譯/形式對應”和“動態/功能對等”。當代聖經譯者努力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尋求折中的翻譯哲學✬。
關鍵詞:道成肉身💂🏼♂️🍭;語際轉換☀️🤱;聖經翻譯♉️;翻譯哲學
31. 誤讀與悟讀🎣:《文心雕龍》書名英譯研究
作者👩🏽🔬:江蘇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 戴文靜
摘 要🧛🏽♀️:本文在文學闡釋學理論的基礎上⇒,以中西現代譯者間“見異求同”的闡釋與對話為推手,系統梳理各類《文心雕龍》書名的英文表達✌🏿,通過撥析美國譯者和華裔譯者的誤讀與悟讀現象🥄,探賾他者誤讀與悟讀張力背後深層的歷史語境和文化詩學的入思之路。研究發現美國譯者的社會性更強🌋,他們更願選擇歸化的翻譯方式🚝,更看中語言的修辭作用,而華裔譯者總體在語言和結構的把握上相對更為精準🛝,更看重譯語的美學表達💆🏽♀️。在此研究基礎上,提出中西現代譯者間“見異求同”的闡釋與對話是消解消解中國傳統文論英譯誤讀🛌🏼,從而走向悟讀的正確途徑👨🏽🦲。
關鍵詞:《文心雕龍》🎭;文論★🕵🏿♀️;英譯;闡釋
32. 忠實還是自由🧑🏿🏭?理性還是非理性:譯者的倫理選擇——羅賓遜與切斯特曼翻譯倫理思想比較
作者:北京外國語大學 彭萍,朱桀
摘 要:羅賓遜和切斯特曼在論述翻譯倫理時均采用了譯者視角,突出了譯者在翻譯行為中的交際對話倫理🪈。但不同的是,羅賓遜充分肯定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強調譯者的自由和顯性作用,從而提高了譯者的地位;而切斯特曼的倫理模式更突出譯者“忠實”的規範,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譯者的自由和個性表達,實際上削弱了譯者的地位🦸🦃。此外,切斯特曼在肯定譯者具有交流會話作用的同時,強調譯者在翻譯行為中應遵循一定的限製和規範😝,因此是以譯者的理性行為為基礎對譯者的倫理道德提出了要求;而羅賓遜不僅認可譯者的理性行為,更突出強調譯者的非理性行為同樣不可或缺。
關鍵詞:羅賓遜🥎;切斯特曼;翻譯倫理思想;比較
33. 語義顯明,交際見效——亨頓《論語》英譯本鑒評
作者:江蘇理工沐鸣2外國語沐鸣2 張德福
摘 要🖖:文本細讀是客觀評價一個典籍譯本的前提和關鍵🧝♀️。文本細讀發現🥷,20世紀末出現的亨頓《論語》英譯本以服務於普通讀者為目的,靈活運用多種翻譯操作方法,展現了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並施、原文意蘊和譯文暢達兼顧的雙重特色,為當前中國典籍外譯能夠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亨頓;《論語》⏬🏇🏽;語義翻譯👰♀️;交際翻譯
34. 中國文學在瑞典的譯介研究(1924-2015)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葉艷🦣,重慶工商大學 向鵬
摘 要:本文梳理了中國文學在瑞典譯介發展的歷史脈絡,詳細介紹了自1924年以來投身於翻譯中國文學的三代瑞典翻譯家及所譯的文學作品,分析譯者的文本選擇特征,討論了以馬悅然👼🏼👱♀️、陳安娜、白山人為代表的瑞典譯者所傾向於采取的翻譯方法,以期能夠對中國文學在瑞典及北歐的翻譯與傳播起到一定的促進與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國文學👁;瑞典♻️;譯介主體;文本選擇✉️🔋;翻譯策略
35. 從《古韻》在英國的流行看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 張蓓
摘 要♌️:淩叔華的英文自傳體小說《古韻》集中國歷史、文化、社會和文學價值於一體,是帶有明顯的翻譯性質的創作。一經出版立刻風靡英格蘭大地,可謂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成功典範👟。本文認為其成功主要得益於其文化譯介模式和文化傳譯策略:一方面《古韻》從發起到寫作、出版👨🦯➡️、宣傳的全過程均呈現出英國“本土出品”的面貌,易獲受眾認同;另一方面小說通過文化植入🥄、視覺形象及科普🤙、聯想式文化譯法展示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和無窮魅力。
關鍵詞:淩叔華;《古韻》;文化傳播;翻譯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