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
1. 基於認知期待的會話預設生成:語用身份視角
作者:馮予力
摘 要:Feng(2014)在分析“都”與疑問短語的互動時🫛,最先發現“哪”+CL+N(簡稱“哪”-短語)受到認識情態而非其他情態的允準,並產生比任選義更弱的模態變化效應(modal variation effect)🙏,並主張從認識性無定成分的視角分析此類短語的各類允準條件以及與“都”的共現情況🧜🏼♀️。在此基礎上✴️⛓,本文研究漢語“哪”-短語的分布,歸納Giannakidou & Cheng(2006)的內涵性任選詞分析的問題🚅,並基於與希臘語、德語、西班牙語🫦、羅馬尼亞語及意大利語類似成分的比較👨🏽💼,指出“哪”-短語屬於認識無定成分(epistemic indefinite),可以被顯性或隱性認識情態及廣義否定語境允準。在明確“哪”-短語的分布情況後,本文亦詳細解析“哪”-短語作為認識性無定成分所具有的語義特點。最後本文在Chierchia (2006,2013)的選項排除理論框架內解釋此類短語與“都”等否定語境的共現以及對於認識情態而非道義情態的選擇,並賦予“哪”-短語在否定和認識情態語境下的表現一個統一的形式化表征。
關鍵詞:哪;疑問詞✋🏼;任選詞;認識性無定成分;選項語義
2. 一種基於凸顯的結構問句語義理論
作者:徐貝貝
摘 要:偏向性問句詞和問句答語詞在語義上均與問句核心命題密切相關:前者選擇與問句核心命題相同或相反的可能答案作為問句的偏向性答案,而後者則選擇與問句核心命題相同或相反的可能答案作為其回指對象。然而,這種選擇性問題在Hamblin(1973)經典問句語義理論中並不能得到解釋。基於此,我們需要新的結構問句語義理論以單獨凸顯問句核心在問句語義中的地位🏄🏽🧜🏻。通過考察Krifka(2001)以及詢問語義學對於問句語義的結構研究💮,我們基於Roelofsen和van Gool(2010)提出的“凸顯”概念並利用數學中二元組概念重新定義了問句語義🧘:一個問句指謂一個含有兩個互補集合H和的二元組T👩🍳。H是問句凸顯答案的集合,而第二個元素則是余下的可能答案的集合⛹🏿。這一定義成功地將作為凸顯答案的問句核心命題獨立於其他可能答案,從而得以在問句組合完成後,仍然可以將前者提取出來。本文也著重探討了新的結構問句語義理論在不同問句類型(比如選擇問和特指問)中的運用。
關鍵詞:選擇性問題;凸顯;結構問句語義
文學
外國文學研究·世界文學·國家意識——學部委員陳眾議研究員專訪
作者:高照成
摘 要💵:本文就當前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國內學術界熱議的“世界文學”等話題🥟,專訪了中國社會科沐鸣2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原會長陳眾議研究員。在訪談中👷🏿♂️,他強調了外國文學研究者關心和介入本國文學實踐☦️;對於由西方學者發起的“世界主義”和“世界文學”話題,中國學者應從“國家意識”出發,仔細辨析相關話語背後的隱藏的利益,並表明自身獨立的學術立場。
關鍵詞:外國文學研究;“世界文學”;國家意識
區域性專題
1. 民謠👩🏽⚖️、自然與國家:論濟慈對彭斯的鑒越與不列顛國家身份構建
作者:崔丹
摘 要→:濟慈受浪漫主義先驅羅伯特·彭斯影響頗深🧏🏻,這源於二者相似的境遇與情感以及共同浸潤的英詩傳統中,濟慈對彭斯的民謠體進行借鑒,具體從民謠體裁與題材👩✈️、方言與經典意象著手,從而實現以詩歌書寫構建英蘇一體的不列顛國家身份認同👨🏼💻👩🏼🦰。濟慈內心始終存有布魯姆所謂的“影響的焦慮”🚂,詩人以想象式書寫“崇高自然”,彌補彭斯“史詩自然”的缺席,實現克服焦慮,超越前驅🛣。最終濟慈逾越彭斯筆下蘇格蘭一隅一景,放眼人類整體命運,彰顯出詩人的“人道主義”情懷,進而推動不列顛國家普世形象在歐洲大陸的塑造🙎♀️。
關鍵詞:濟慈👨🏼⚕️;彭斯🔇;民謠;自然;國家身份
2. 論繪本小說《希克斯維爾》中的純真藝術世界形象
作者⇾🪖:劉略昌範夢偉
摘 要:迪倫·霍羅克斯的《希克斯維爾》(1998)是一部傑出的繪本小說,該小說曾先後榮獲包括新西蘭藝術桂冠獎🧖🏿、美國艾斯納獎在內的眾多知名獎項➝。受英國作家托爾金的影響,霍羅克斯經常強調“世界構建”的概念🎞,他在《希克斯維爾》中構建了一個純真的漫畫藝術世界,因此該小說被譽為“寫給漫畫的一封情書”🚶♂️➡️。本文試圖從純真藝術世界的形象構建🐹、純真藝術世界的構建方式以及純真藝術世界的構建動因三個維度出發,對《希克斯維爾》進行條分縷析🤶,借此管窺霍羅克斯的創作理念,揭示新西蘭多元文化背景下繪本小說的發展態勢以及新西蘭人對獨特文化身份的堅守。繪本小說《希克斯維爾》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提醒人們應拓寬對文藝的定義範圍✅,督促人們對其審美範式進行新的思考。
關鍵詞:迪倫·霍羅克斯 《希克斯維爾》 繪本小說 純真藝術世界 世界構建
族裔文學專題
1. 記憶與美國猶太大屠殺小說的代際演進
作者:孫魯瑤
摘 要:美國猶太大屠殺小說與記憶關系密切🤰。伴隨著“幸存者”“第二代”和“第三代”作家的代際接替,美國猶太大屠殺小說經歷了由“親歷記憶”到“交互記憶”和“文化記憶”的認知轉變📬,以及由“個人尋真”到“家庭經驗”和“文化想象”的敘事演變,“大屠殺”也實現了從個體記憶向共同體話語的過渡🚬。美國猶太大屠殺小說不僅記錄和表征了差異化的代際記憶,同時也參與了大屠殺記憶的再生產和文化記憶的建構🎅🏽,為大屠殺話語註入了深遠的民族意義和普遍價值👱🏽♀️。
關鍵詞🏄♂️:美國猶太大屠殺小說🧂;代際🤸🏿♂️;記憶
2. 論《失目寶貝》中的非自然敘事策略
作者☃️:張玉紅,許慶紅
摘 要:在《失目寶貝》中,帕特裏夏·格蕾斯運用非自然敘述者與非自然人物👃🏿🧙🏼♂️,圍繞一個被白人醫生盜取雙目的毛利嬰兒的故事,表達毛利人反抗白人殖民,爭取土地和生存權的歷史🆑✊🏿。作品中的非自然敘事策略立足於毛利傳統,展示新西蘭毛利人獨特的生命觀🍥,表達毛利人的生存訴求,展現毛利文化與白人殖民文化的對抗局面𓀃,揭示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在宣稱多元文化並存的新西蘭依然盛行的殘酷現實。非自然敘事策略的使用,起到挑戰讀者認知,消解主流敘事話語,並最終創建抵抗性文本的作用。
關鍵詞:《失目寶貝》🫖😰;非自然敘事策略;抵抗性文本;毛利文化
3. 新物質主義視域下《拉拉的褐色披肩》中的食物書寫
作者:張曉雯
摘 要:美國墨西哥裔作家桑德拉·希斯內羅絲的《拉拉的褐色披肩》是一部具有鮮明的食物書寫風格的文學作品,生動展示出食物的“物性”和“力量”🎺,不僅消抹了食物與墨裔主體的界限,還呈現了食物與墨裔群體在身份與情感上的建構與互動。本文嘗試借助新物質主義批評話語探討食物與墨裔主體、食物與美國社會之間的“內在互動”🧑🦼➡️💣,挖掘食物所蘊含的身份性、民族性和政治性特質,以及食物的文學生命和文學意義🌌🦹🏿♀️。食物書寫真實再現了20世紀美國墨裔日常生活、飲食風俗和文化認知的變遷,揭示了後殖民主義與美國多元思潮對族裔飲食文化的深刻影響💇🏻♂️;同時🙆🏿,食物也在多種能動作用中豐富著自身的生命活力和文學意義🐦⬛,成為重構墨西哥裔身份和歷史🦻🏿,乃至美國多元文明的一股強大力量👷🏼。
關鍵詞:桑德拉·希斯內羅絲;《拉拉的褐色披肩》;食物書寫;新物質主義
4. 《費城之火》:歷史書寫與現代性批判
作者:蔣展
摘 要✹:當代非裔美國作家約翰·懷德曼的《費城之火》以費城歷史上針對非裔組織“行動”的火災事件為背景,表現了現代性進程下非裔內部的貧富差異💲,揭示了城市建設中以物質主義為導向與以原始自然為信仰的兩種價值觀的矛盾,並進一步剖析了現代性的“進步”內涵和新一代非裔青年的問題🤹🏻♂️。火災的實質是非裔內部分化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沖突🏨,懷德曼的歷史書寫體現了從非裔種族視角對現代性的批判與反思。
關鍵詞🤢:約翰·懷德曼;《費城之火》🤲🏼;歷史書寫🏝🛺;現代性🧑🏻🚀;火災
西方文論專題
1. 跨文化視界下洛特曼文本詩學研究
作者:趙世鋒🚅,焦麗梅
摘 要:跨文化交際理論是洛特曼重要的學術思想之一,洛特曼文本詩學就是這一學術思想的重要體現🧒🏻,但就目前國內學術界的研究狀況來看,尚未把洛特曼文本詩學放置於20世紀整體社會文化語境中去考察🤾🏽,這樣很難認清洛特曼文本詩學的真正價值。因此🦉,本論文試圖以文本作為切入點,力求在比較視野中探究洛特曼文本詩學與西方主要文論流派及文本理論家之間的思想淵源及異同🎸,這樣既能發現一些未經研究的盲點,也為客觀地認識與評價洛特曼的學術地位提供更好的參照。
關鍵詞:洛特曼;文本詩學;跨文化;解構主義
2. 詹姆遜文學辯證批評觀中的“形式”
作者:丁婕
摘 要:詹姆遜在闡述其辯證批評觀中明確提出要顛倒自亞裏士多德以來的形式優於內容的傳統“形式—內容”觀。盡管詹姆遜一再強調內容的優勢地位🉐,但是他研究的重點卻在於形式❤️🔥。詹姆遜曾在訪談中明確將自己的研究總結為“馬克思主義和形式”✭。詹姆遜汲取黑格爾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精華對藝術作品開展辯證批評🧝♀️,構建自己的文學辯證批評觀。本文簡要梳理詹姆遜辯證批評觀中的形式思想,以探究詹姆遜如何通過對形式的研究展現作品的意義。
關鍵詞👭:“形式—內容”觀;辯證批評;形式
英國文學
1. 苔絲悲劇命運中的法律與倫理元素
作者:李長亭
摘 要:《德伯家的苔絲》(以下簡稱《苔絲》)中的主人公苔絲命運多舛,其中她失身的情節在整個故事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對其命運選擇關系重大。從法律角度講🤰,文本提供的細節都不足以判定苔絲是被強奸還是誘奸🙋🏻♀️,而這種似是而非的寫作手法正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結果。他通過這種安排以期引起讀者對女性生存狀況的關註和思考🧙🏿♂️。從倫理角度講🧑🏻🦼➡️,社會家庭倫理和宗教傳統迫使苔絲只能屈服於命運的安排。她的悲劇命運既有法不容情的成分,也反映出她對社會傳統無力的掙紮🧒🏿,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發展的迷惑和憂思🍟。
關鍵詞:《德伯家的苔絲》;命運;法律;倫理
2. 空間視域下帕特·巴克《重生》中的戰爭創傷言說機製
作者👂🏼:王桃花,林武凱
摘 要:帕特·巴克小說《重生》聚焦一戰時期英國軍人的心理創傷問題,但病人的聲音卻被統攝於醫生主導的理性敘事下。現有研究亦往往將醫生置於核心地位,將病人的創傷表征與治療呈現於單一的醫生視角⚀。然而以佐倫空間敘事理論觀照《重生》,可以發現盡管病人的聲音表面上被弱化,但巴克藉由一系列抽象空間形式🏄🏻♂️,令病人的聲音以無聲的方式得以傳達與強化:“地形空間”以隱喻形式直觀呈現軍人的創傷體驗;“時空體空間”通過軍人的創傷治療歷程⏯,展現動蕩時代下小人物對個體命運的思考與掙紮;“文本空間”則將視野從顯見的軍人創傷,延展至戰時社會中其他群體的潛在創傷😱,揭示一個作為創傷共同體的戰時英國👨🏼⚕️。這一空間敘事策略一方面凸顯醫生主導的理性敘事下病人的失語困境,另一方面則以多維而立體的空間形式,呈現創傷患者的群像與創傷話語的復調。
關鍵詞:帕特·巴克👷🏽♀️;《重生》;地形空間;時空體空間;文本空間
3. 希拉裏·曼特爾“克倫威爾三部曲”中的英格蘭民族神話重述
作者🏃:周冠瓊
摘 要:希拉裏·曼特爾在“克倫威爾三部曲”中通過將英格蘭的先祖追溯到古希臘,重述了英格蘭民族的宗譜神話,尋求英格蘭民族共同的血脈根源和情感歸屬;通過講述先王“三個太陽”的神話傳說重返民族史上的光輝過去,彰顯了民族英雄所承載的偉大精神;通過將克倫威爾神話化為推動英格蘭宗教改革和歷史進程的悲劇英雄,表達了當代對通過不懈奮鬥實現自我存在意義、將個人命運融於國家命運的價值取向的認同🥛。
關鍵詞:克倫威爾三部曲;神話重述;當代意義
4. “物”的烏有鄉:威廉·莫裏斯的“物”思想與19世紀博物館文化
作者:李立新
摘 要:本文以威廉•莫裏斯的個人經歷與小說《烏有鄉消息》為基礎👱🏿,結合當代博物館學的相關理論,分析莫裏斯寄寓在博物館“物”之上的烏托邦理想,以期揭示其博物館觀中的超前意識。莫裏斯“物”思想的形成與其參與、審視、反思19世紀英國博物館文化運動密切相關🌟,表現在物人關系的轉變,物的倫理性困境與物的生態轉向三個層面,而這些層面又可追溯到莫裏斯一直以來對資本主義和工業社會的憎惡與批判。
關鍵詞:威廉·莫裏斯;《烏有鄉消息》;物𓀈;博物館文化
美國文學
1. 科馬克•麥卡錫《路》中的食人族及其諷喻
作者:張健然,蘇擘
摘 要:評論家一致認為麥卡錫在《路》中塑造的食人族意指後末世的情景中違背道德倫理規約招致的人性之惡🎮。跳出上述既定觀點🕳,本文提出《路》中的食人族攜帶深刻的諷喻意義👩🏿⚖️。小說中,食人族是對美國種族歷史和美國消費社會的諷喻,構成了麥卡錫反思美國種族政治和消費文化之本質的重要文學母題。麥卡錫的食人書寫糾正了食人話語被殖民或帝國權力挪用來合理化白人社會治理“他者”的政治偏誤🏄🏿,也將食人話語提升為批判消費社會的文化策略🧑🍳,這有力地表明後啟示錄小說這一文類包含著寬廣的文化政治批判向度。
關鍵詞:《路》🥣;食人族;諷喻🫕;後啟示錄小說
2. 論《地下鐵道》和《基列家書》中的互象圖景
作者:喬娟
摘 要🥾💀:本文以《地下鐵道》和《基列家書》兩部小說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地下鐵道”這一歷史空間在文本中的互象呈現🙅🏻🆒,從而超越認知藩籬,在多樣文學可然性中析出問題核心,揭示歷史事件的精神內核。文章認為:兩部小說從不同地域視角展開敘述,共同參與了對“地下鐵道”歷史空間的建構,小說文本充分運用時空移植、擬物摹繪、虛實兼容𓀀、時間延拓的敘事技巧🧸🤾♀️,展現了關於“地下鐵道”的思辨現實🪆,為我們理解這一歷史空間提供多維的思想資源🚭。
關鍵詞:《地下鐵道》⏲;《基列家書》;互象
3. 格特魯德·斯泰因:遊走在歷史中的現代主義踐行者——以《美國人的成長》為例
作者:武娜
摘 要🐕🦺:格特魯德·斯泰因的形式創新通常被認為是“超越歷史”的嘗試,但本文認為,斯泰因研究歷史是為了發展寫作實踐🧜🏿♂️,這些實踐可以重塑過去,並為無限的未來服務。其代表作《美國人的成長》包含了其具有代表性的寫作策略,旨在挑戰歷史和文學的權威與慣例🧂。她總是在試圖構建 “永遠在不停變換的時間與空間”,其中空間和時間的層次結構被暫停🧑🏽⚖️,人類的性格特質被在同一節點內完全再現👨🔧,尤其在《美國人的成長》 這部作品中,她充分運用模仿來創造歷史新維度的體驗。斯泰因的創作特點是自由的一種體現,她使讀者的期待不再局域於傳統框架式的結構主義模式之中,為我們開辟了一條用“另一套詞匯”去思索世界與閱讀文本的途徑🔻👨👨👧👧,是現代主義闡釋世界的一種新模式。
關鍵詞:格特魯德·斯泰因;《美國人的成長》🪚;現代主義
非洲文學研究的奠基和學者的主體性自覺——從朱振武新著《非洲英語文學的源與流》談起
作者:袁俊卿
摘 要:西方世界自20世紀60年代起業已出現專業化和體系化的非洲文學研究🚎,與之相比,中國的非洲文學研究雖然起步較早但一直處在外國文學研究中的邊緣🤦🏼♀️。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理應均衡吸納外國文學文化的優秀成果👈🏼,應該具備與其大國地位相匹配的關於世界文學的知識🆕。《非洲英語文學的源與流》是國內第一部專門研究非洲英語文學的源流嬗變的學術專著👩🏻🍼,這部專著的出版🕯,以及對非英美國家英語文學研究的思考啟示我們,堅持文化自信,擁有本土視角,彰顯主體性自覺對外國文學研究何其重要🚣🏼♂️。中國學者唯有深刻把握20世紀非洲英語文學的發展歷程,積極參與構建21世紀世界文學新秩序,解構西方中心主義話語,才能建構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
關鍵詞👮🏼:非洲英語文學🙎🏽♀️💞;“非主流”英語文學;文學發生學;主體性自覺
翻譯
1. 中國成長小說海外譯介與研究現狀與思考
作者☞:王卓
摘 要8️⃣:成長小說作為“成長維度”和“教育維度”高度融合、個人成長與家國命運互動共生的獨特小說亞文類👵🫷,其譯介也往往意味著一個國家🖲、民族和時代價值取向、文化基因和精神向度的對外傳播🦥。在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本文檢視我國發展百年的成長小說的譯介與海外研究現狀🚵♂️🚈,對比西方成長小說在中國的譯介與傳播🤲🏿,提煉出成長小說譯介與傳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期為中國文學“走出去”中類型文學的規劃和翻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提出建設性對策。
關鍵詞🍣:中國成長小說🥜;西方成長小說;譯介與研究;中國文學走出去
2. 留日學生、概念詞的譯介與《共產黨宣言》中譯本的誕生
作者:傅夢菊,鄒波
摘 要: 1920年,《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問世👩🏽⚕️。陳望道從日譯本進行轉譯,同時參照了英譯本。《共產黨宣言》的翻譯是一個語言“接力”的過程🏜🧒🏻。從德文譯成英文👶🏼,隨後轉譯為日文,最後以日譯為主、英譯為輔🍩,催生了陳望道譯本的誕生,這一譯本的概念詞“社會”“階級”等又深遠地影響了之後的譯本𓀊。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陳望道;幸德秋水🛬;堺利彥;概念詞
3. 小畑薰良《李白詩集》英譯本中典故註釋的切適性
作者🕠:石春讓,梁麗群
摘 要:日本學者小畑薰良翻譯的《李白詩集》於1922年在美國出版🤾♀️。該詩集是世界上第一部李白詩歌英譯文集,首次向西方世界全面介紹了李白的生平和詩歌成就🧔🏻♀️。該詩集取得巨大成功,在多方面呈現創新特性。該詩集在典故註釋方面呈現出切適性特征,具體表現為表義呈現簡潔性👩🏿🚀,傳義呈現連通性,釋義呈現恰當性,展義呈現互文性。該詩集的為中國典籍外譯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小畑薰良;《李白詩集》;典故註釋;典籍翻譯
4. 論貝爾曼“文字翻譯”策略的詩學維度
作者:胡陳堯
摘 要🍑:“文字”是貝爾曼翻譯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文字翻譯”以文字為媒,旨在實現對作品整體意蘊與文學價值的迻譯🦹🏿。然而💆♀️,由於學界在概念層面的認識不清🌔,“文字翻譯”時常被縮減為一種簡單的“逐字對譯”🧲,其豐富的詩學蘊含被非本質的觀念遮蔽。本文嘗試廓清貝爾曼理論視域中“文字”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闡釋其與西方文論中的“身體”和“節奏”概念的關聯,進而探析“文字翻譯”策略的詩學維度。
關鍵詞:貝爾曼;文字翻譯;翻譯詩學;身體🫧;節奏
5. 從“自由體”到“韻體”🫷🏼:朱湘民歌翻譯的詩學解讀
作者:郭瑤函
摘 要:本文運用西方現代詩學理論的文本分析方法🫃🏼,聚焦新月詩派詩歌翻譯家朱湘在民歌翻譯實踐中對原詩詩體的處理,發現朱湘經歷了從“自由體”譯詩到“韻體”譯詩的轉變,轉變之後對原詩詩體的再現雖有改善,但因對西詩(主要是英詩)的節奏形成機製體認不當,錯誤地采用了“以(漢)字代(英)音節”的方式🖖🏽🎴,無法準確再現原詩節奏🚟,結果是未能成功引進西方民歌的詩體👂。
關鍵詞:朱湘🤲🏽;民歌翻譯;詩體;轉變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